top of page

在英國留學的 365 天:從慌張到從容的修行

  • 203019003
  • 7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7月18日


清晨七點,被公寓樓下咖啡車的引擎聲喚醒。拉開窗簾,陽光穿過劍橋鎮的紅磚屋頂,在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光影。轉身看到書桌上那張皺巴巴的登機牌,突然驚覺,原來我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整整一年。

課堂:被「質疑」逼出來的勇氣​

第一堂語言課的記憶至今清晰。教授讓我們討論「全球化對鄉村的影響」,我背誦了半個晚上的範文,卻被一句「你親眼見過鄉村嗎?」問得啞口無言。那個瞬間,臉頰燙得像要燃起來,結結巴巴說不出話。

後來才知道,英國課堂從不歡迎「背書機器」。有次寫論文分析莎士比亞戲劇,我引用了權威學者的觀點,導師卻在旁邊批注:「但你怎麼看?」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我泡在圖書館的古籍區,翻閱了 16 世紀的民間傳說,最後大膽提出「喜劇中的悲劇線索來自鄉村民俗」—— 這篇曾被我認為離經叛道的論文,反而拿到了最高分。​


生活:在「不便利」中學會獨立​

剛到時最崩潰的是超市購物。看不懂肉類包裝上的術語,買回來的「雞胸肉」其實是火雞;想煮湯卻找不到食鹽,後來才知道英國人叫它「table salt」。有次深夜發燒,藥房都關門了,隔壁專攻醫學的約翰聞訊送來退燒藥,還熬了碗據說是「祖母傳下來的薑湯」,那辛辣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。​


慢慢學會在周末提前備菜,用慢燉鍋煮出帶有中國味的羅宋湯;學會看懂火車時刻表上的「delayed」和「cancelled」,總是提前半小時去車站;甚至學會了修漏水的水龍頭 —— 在五金店老闆的指導下,捏著扳手蹲在洗手池下兩個小時,最後看著不再滴水的龍頭,突然覺得自己無所不能。​


文化:在「差異」裡看見世界​

聖誕節時被寄宿家庭邀請去鄉間莊園,主人瑪格麗特太太教我裝飾聖誕樹,說每個掛飾都有故事:玻璃球是女兒出生那年買的,布偶熊見證了兒子大學畢業。飯後圍坐在壁爐前,八十歲的爺爺拿出二戰時的日記,指著其中一頁說:「當年和中國戰士並肩作戰時,他們總會分給我米飯。」​


也有過尷尬時刻。在愛爾蘭同學家做客時,誤把「祝酒」理解成「乾杯」,一口喝光了杯中的威士忌,結果臉紅到耳朵根。但正是這些瞬間讓我明白,文化從來不是課本上的條目,而是藏在飯桌禮儀、節日習俗和老人皺紋裡的溫柔。​


告別:帶走的不只是學位證​

臨近畢業整理行李,發現箱子裡塞滿了奇奇怪怪的東西:倫敦地鐵圖上畫滿的記號,蘇格蘭高地買的羊毛圍巾,還有同學們在畢業冊上寫的祝福 —— 德國姑娘莉娜畫了幅我們在圖書館熬夜的漫畫,泰國小夥阿明用漢字寫著「友誼萬歲」。​


站在國王十字車站,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,突然懂得留學的意義。它不是為了在簡歷上添一行字,而是讓你在陌生的環境裡,剝掉依賴的外殼,看見自己原來可以這樣堅強、包容、充滿好奇。​


或許未來某天,我會忘記課堂上學過的理論,但永遠記得那個在劍橋河畔,一邊啃著三明治一邊背單詞的清晨;記得那些因為文化差異鬧出的笑話,和在深夜互相取暖的擁抱。這些碎片拼起來的,就是最好的青春。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