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澳洲留學兩年:那些課本外的驚喜與成長

  • 203019003
  • 7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7月18日


坐在墨爾本公寓的陽臺上,看著街對面咖啡館飄出的熱氣在晨霧中繚繞,忽然意識到自己來到澳洲已經兩年了。從最初在機場面對海關詢問時的結結巴巴,到如今能和當地鄰居暢聊周末露營計劃,這段留學時光像一杯加了奶泡的 flat white,初嘗帶點苦澀,細品卻滿是醇厚的餘味。​


課堂裡的「不一樣」

記得第一堂課走進墨爾本大學的講堂時,我緊緊攥著列印好的課程大綱,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。教授走進來的第一句話不是「打開課本」,而是問「你們覺得這個理論存在哪些漏洞?」—— 這讓習慣了記筆記的我徹底懵了。​


後來才慢慢適應這種「挑戰式學習」。有次小组作業討論可持續發展議題,來自德國的同學堅持「技術優先」,新加坡同學則強調「政策引導」,我們爭執了三個下午,最後在圖書館查閱了 27 份文獻才達成共識。那篇報告最終拿到 A+,但更珍貴的是學會了在不同意見中尋找平衡。​


生活中的「小驚喜」

澳洲的生活像一塊拼圖,總在不經意間拼出溫暖的圖案。剛到時因為分不清垃圾分類標識,鄰居瑪麗阿姨特意帶我參觀社區回收站,還畫了張彩色對照表貼在我冰箱上。後來發現,在超市忘帶購物袋時,總會有人遞來一個;下雨天在公交站等車,司機會特意多等幾秒讓你跑上來。​


最難忘的是去年參加學校組織的「農場體驗周」。在昆士蘭的一個奶牛場裡,我學會了擠牛奶、修圍欄,晚上和農場主一家圍著壁爐吃燒烤,聽他們講爺爺輩從義大利移民來的故事。那些天沒有網路,卻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「人與土地的聯繫」。​


文化裡的「新世界」

澳洲的多元文化像一盤豐盛的自助餐。在宿舍廚房,印度室友教我做咖喱時一定要放點椰奶;中國春節時,越南同學帶來家鄉的年餅,韓國同學則煮了部隊鍋;聖誕節那天,我們二十幾個國際學生擠在客廳裡,用各自國家的方式慶祝 —— 有人彈吉他,有人跳民族舞,最後一起包了餃子。​


曾以為「融入當地文化」就是學說俚語、看橄欖球比賽,後來發現真正的理解是尊重差異。有次和教授聊到兩性話題,她認真地說:「沒有所謂『正確的生活方式』,只有『適合自己的方式』。」這句話讓我開始更坦然地接納不同觀點。​


成長中的「小蛻變」

現在回頭看,最大的收穫不是成績單上的分數,而是那顆越來越堅韌的心。記得第一次獨自去醫院看牙時,緊張到提前三天練習怎麼描述症狀;後來獨自策劃了環塔斯馬尼亞自駕遊,在沒信號的山區裡迷路時,靠著地圖和路人指引順利抵達目的地。​


前幾天媽媽視頻時說:「感覺你現在遇到問題不慌了。」是啊,在國外學會的第一課就是「自己解決問題」—— 從組裝傢俱到處理銀行卡盜刷,從抗過新冠隔離到順利完成畢業答辯,每一次挑戰都像給翅膀鍍了層堅硬的膜。​


明年即將畢業,有時會站在亞拉河畔想:澳洲留學究竟帶給我什麼?或許是課本外的知識,是陌生人的善意,是面對未知的勇氣。但更重要的是,它讓我明白:成長從來不是找到答案,而是學會與問題共處。

如果你問我要不要來澳洲留學,我會說:來吧,這裡有陽光、有友善,更有一個讓你驚訝「原來我可以這麼棒」的自己。​

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